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,“拔尖创新人才”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、高校、科研机构争相培养和争夺的对象。然而,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关键的问题:什么是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?是那些成绩拔尖、奖项加身的“优等生”?还是那些敢于打破常规、不断探索未知的人?对此,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邹宏宇先生分享了深刻见解。
图 | 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、上海交通大学青少年数智与工程教育研究院副院长、全国中小学工程教育联盟副理事长
*为方便阅读,以第一人称叙述。
我认为,拔尖的创新人才,首先必须是创新人才。“拔尖”只是一种结果性评价,而非选拔标准;唯有在真正创新的沃土中生长出的个体,才可能成为引领时代的“拔尖者”。
01
“拔尖”标签的误用与误导
在现实中,“拔尖人才”的定义常常异化为“竞赛状元”“论文大户”或“项目骨干”,这些指标虽有其参考价值,却也掩盖了人才成长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。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例,各类奥赛、数理竞赛成为判断“创新潜力”的硬通货,学生被训练成解题机器,而非问题发现者和解决者。高校在人才遴选上也常依赖“头衔+成果”的标准模板,忽视了许多尚未被证明、却潜力无限的“野生天才”。
“拔尖”本是对人才表现的阶段性认可,却被误当作人才本身的固有属性。于是,我们的学校开始热衷于“找已经拔尖的人”,而不是“培育未来可能拔尖的人”。在这种思维下,很多极具创造力但尚未出成果的年轻人被排除在选拔机制之外,也错失了本应给予的成长机会。
02
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?
要理解拔尖创新人才,必须回到“创新”的本质。创新从来不是一种结果,而是一种持续的问题意识与创造动力的体现。真正的创新人才,至少应具备以下五种核心特质:
第一嘉汇优配交易,想象力
创新的本质是“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”。乔布斯能将科技与艺术结合,是因为他想象出了“没有键盘的手机”;图灵提出人工智能设想时,计算机还只是一个军用工具。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聪明人,永远只能在他人提供的路径上走得更快,却走不出新路。
第二,好奇心
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,是驱动人持续提问和探索的内在引擎。爱因斯坦曾说:“我没有特殊的才能,我只是充满了好奇心。”一个不断对世界提出“为什么”的人,才可能走得更远。
第三,挑战权威的勇气
所有伟大理论的诞生,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旧范式的否定。从哥白尼挑战地心说,到居里夫人突破性别偏见进入实验室,再到马斯克不顾嘲讽投资可回收火箭,挑战权威并非叛逆,而是一种对真理的忠诚。真正的创新者,首先是敢于质疑的人。
第四,冒险精神
创新之路注定布满不确定性。失败是常态,成功是例外。没有冒险精神,就没有探索,就只能在安全与舒适区打转。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往往过度惩罚失败,导致学生因害怕“做错”而不敢尝试“做新”。
第五,坚毅与延迟满足的能力
许多重大突破往往来自长期孤独的坚持。屠呦呦在无数失败后才发现青蒿素;袁隆平经历多年田间实验才育出杂交水稻。这种“耐得住寂寞、扛得住质疑”的品格,才是创新人才最深层的底色。
03
“拔尖”是结果,而非选拔标准
当前很多选拔“拔尖创新人才”的机制,本质上是以结果导向定义过程潜力。这种做法短期看似高效,实则风险巨大——它极容易筛出“成绩好”“项目多”的人,却筛掉了“未来可能真正改变世界”的人。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是:不要用望远镜看现在,而要用放大镜看潜力。以“拔尖”作为选拔标准,无异于用望远镜锁定眼前的亮点,忽略那些正在酝酿的星辰。
更何况,真正的创新成果往往是不确定的、偶然的、跨学科的。在还未发生质变前,创新者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,甚至看起来更加“异类”。我们要给这些人更多的容忍、更多的空间,而不是因为他们一时不“拔尖”就将其边缘化。
04
构建“养得出拔尖人才”的教育生态
要想真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,不能靠选,而要靠养。养的逻辑,不是功利性筛选,而是生态性支持。
第一,教育机制上,要去标准化、去流水线。大班课与标准考试塑造的是顺从与重复,而不是创造与批判。应引入小班研讨、项目制学习、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等教学机制,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,而非只会回答别人的问题。
第二,课程体系上,要强调交叉与开放。创新往往发生在知识边界的碰撞点上。鼓励跨学科选课、复合背景培养、文理融合,是提升创新密度的必要路径。
第三,评价体系上,要关注成长轨迹而非一时成果。一个人是否有潜力,不能只看他是否“出过成果”,而要看他是否具备持续学习、问题导向、协作创造的能力。要引入过程性评价、形成性评价,重视非认知能力。
第四,社会文化上,要允许失败与“非主流”存在。创新往往从不被理解开始。教育不应该是筛掉“奇怪”的人,而应是呵护个性化成长的土壤。社会也应构建对“异质人才”的欣赏机制,而非标签化。
最后我总结一下,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,不是挑出来的,是养出来的。他们首先是想象力丰富、好奇心强、敢于挑战、勇于冒险、具备心理韧性的创新者;“拔尖”不过是他们多年探索、失败与坚持后的一个自然结果。
我们不能再用“拔尖”这把尺,去丈量那些尚未开花但根系坚韧的幼苗。
教育的使命嘉汇优配交易,不是复制精英,而是激发生命。拔尖创新人才的出现,是教育生态丰富多样、宽容开放、激励深层探索的副产品。只有当我们放下功利性筛选的焦虑,回归育人的初心,真正属于时代的“拔尖者”才会如期而至。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